「他律」和「自律」:有些規定真的不用遵守!

有一天,我在瀏覽公司的每日業務報告。

某部門的新人在感想欄中道歉說「今天由於我沒有好好學習,造成部門很多人的困擾,真是非常抱歉」。我繼續讀下去,想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,發現原來是他自覺好的做事方法,違反了該部門的規定。

他寫道「或許我了解還得不夠透徹,但我會努力學習部門傳統的做事方法」。

我看到「傳統的做事方法」時,不禁發出「咦!」的聲音。

他所謂傳統的做事方法,不過是「二年前開始採用的新方法」。

不過,那個部門的成員資歷都比較淺,沒有從二年前就待在現在的人,所以才會被誤以為是「傳統的做事方法」。由於二年前的規定已經無法適用目前的狀況,制度僵硬導致無法充分發揮作用。

因此,不知道相關規定的新人主動想出「符合現狀的做法」,卻被告知「違反規定。請好好學習傳統的做法」。

看起來像是一則笑話,但仔細想想,公司內部的規矩還真多。

「為什麼會有這種規定? 這樣做不是比較好嗎?」

「規定就是規定。」

「規定的意旨是什麼?」

「規定就是規定。」

「一定是因為這樣才有這種規定,但這次的事不適用這則規定。」

「規定就是規定。」

隨著公司擴大規模,這種令人疲乏的對話只會有增無減。

規定分為「他律」「自律」

他律是指「別人訂下的規定」。「早上9點上班、下午6點下班」、「中午休時時間為12點到1點」、「禁止發送與工作無關的信件、禁止玩SNS」、「禁止兼職」、「須簽名蓋章」等都是常見的規定。基本上,這些都是「管理者為了管理、控制他人的規定」。

相較於他律,「由自己訂定、用來增加處於投入狀態的時間的規定」是自律。前面提過我們在玩堆疊哆啦A夢的遊戲時,決定「先用手玩玩看好了」,這就是自律。

他律和自律都是「規定」,但涵義完全不同。

若能順利建立「由自己訂定、用來增加處於投入狀態的時間的規定」,就可以少被規定綁住。如果能在由別人訂規則的範圍內建立自己的規則,被他律束縛的感覺就會消失。

訂規定的方法也有二種。

「唯一正解型(必須這麼做)」和「界線型(除了不行的以外都可以)」。

「唯一正解型」沒有選擇的自由,而像高爾夫的界外球概念一樣,只要不出界愛把球打到哪裡都可以的是「界線型」。

在「不安區」感到痛苦的人與在「平淡無聊區」感到無趣的人,喜歡訂定「唯一正解型」的規定。在「投入區」享受工作的人則不會採用「唯一正解型」的規定。無論對自己或別人,他們都是利用「界線型」規定。

以高爾夫球來比喻「唯一正解型」的話,就好比指著球道上的一個點說「請把球打到這裡」。打歪了就會被罵,然後重來。這樣打高爾夫球未免太不開心了。

然而,實際的工作場合中,有很多「唯一正解型」的規定。

為什麼?

恐怕是因為思考「界線」,也就是「區分不行和可以的價值標準」太麻煩了。要想出讓大家都能快樂投入工作的規定,其實很難。設想各種情況,建立不會令人不安或無聊的規定,須要花很大的頭腦成本。

所以,最省事的做法就是訂定唯一正解型的規則,讓大家「必須這麼做」、遵守規定,這樣一來不僅規則好訂也易於管理。不過,由於規定限制了自由,所以人人都變得不主動思考、行動。因為遵守規定、照規定做事就不用花腦筋想。將這種狀態視為「有效率」的人,會訂定更多唯一正解型的規定,讓工作毫無樂趣可言。

而且,不必動腦筋的工作很快就令人膩了,因此容易使人滯留在平淡無聊區。所以,在充斥著唯一正解型規定的組織內工作,人們會覺得工作越來越無聊。

因此,一旦發現「為了省事而訂的唯一正解型規定」,就要徹底思考該規定的旨趣和目的。對照組織的價值標準,認為不需要該條唯一正解型規定的話,就應該打破規定。以長遠的眼光來看,這麼做才能提升組織整體的表現。

所以說,請訂定「界線型」規定。破除不符合組織目的、「為省事而訂的唯一正解型規定」,建立「讓我們能多待在投入區的」規定。

想訂定界線型規定,請先寫下自己的「NG價值觀」。
「他律」和「自律」:有些規定真的不用遵守!本文節錄自:《加減乘除工作術:複業時代,開創自我價值能力的關鍵》一書,仲山進也著,楊毓瑩譯,商周出版。


藥品專欄,早洩怎麼辦,男性攝護腺,陽痿怎麼辦,提高性能力,男女性心理,夫妻間生活,補腎保健,性愛技巧,外遇出軌,健康飲食
職場壓力造成陽痿早洩

使用 WordPress.com 設計專業網站
立即開始使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