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閒=沒價值的人?「閒人」才是邁向「乘法」工作的精髓


隨著「減法」階段的落實,當我們不再被眼前的工作追著跑,在時間和精神上都會變得更游刃有餘。在「加法」階段的後期,我們會把「想做但沒時間」、「我希望一天的時間能更長」掛在嘴邊,所以進入減法階段後,就好像夢想成真一樣。

然而,儘管很多事情我們想要「等有時間再來做」,但一旦真的有了時間,卻又會突然陷入時間太多的狀態。這恐怕是因為過去總是被工作追著跑,不知不覺中便習慣了「被動(問題處理型)」的工作方式。

而且,若原本滿檔的行事曆變得很空,我們會開始感到不安(愈認真的人愈是如此)。因為我們會覺得自己不再被需要。

這種時候,我們必須先丟掉「行事曆滿檔的人=有價值的人」、「很閒的人=沒價值的人」的執念。

若無法捨棄這個執念,人就會在有空檔時裝忙。當人敗給不安感,就會用一些做與不做都沒差的瑣事(不做可能還比較好)把寶貴的空檔塞滿,讓自己安心。或是在自己的業務範圍內,提升作業的複雜度、難度並留一手,以為這樣就可以「讓工作變成只有自己知道怎麼做。使自己成為組織不可或缺的一員」。在「減法」階段,我們的目標是,當別人問起「最近怎麼樣? 忙嗎?」,我們要可以回答「沒有,滿閒的~」

那麼,我們該怎麼做才能接受「閒」這件事?

那就是了解「閒」和「無聊」的差異

或許有人會覺得「意思不是一樣嗎?」

不過,查過意思之後,會發現「閒」指的是「有能夠自由運用的時間」。「無聊」則是「發悶。閒暇太多的狀態」。

沒錯,「無聊」是「擁有太多能夠自由運用的時間(閒暇)」,「閒不等於無聊」。正確來講,「閒人」是「擁有太多閒暇的人」。這麼一來,差異就很明顯了。

重點在於不要無聊地度過「閒暇」,而是充實地享受空檔。

接下來,我要以「悠哉↑↓忙」和「無聊↑↓充實」二個屬性組成座標軸,畫分出下圖的工作方式。

有時間且充實的人是「自由人」。 忙碌且充實的人是「企業戰士」。忙碌但感到無聊的人是「齒輪人」。有時間但感到無聊的人是所謂的「閒人」。

很閒=沒價值的人?「閒人」才是邁向「乘法」工作的精髓圖/商周出版提供。

從這樣的角度來看,想要擁有自由的工作方式(左上),「閒暇」是必要條件。

在「加法」階段所經歷的工作方式是不挑工作的「企業戰士」,在「減法」階段則是過濾工作、空出「閒暇」,往「自由人」邁進。不要隨便塞滿「閒暇」,應該將閒暇用來「磨練自己的強項,把工作當遊樂,盡情投入」。如此一來,有助於朝下一「乘法」階段前進。

順道一提,我只要看到行事曆一整天都沒事,就會雀躍不已。說我都在想「怎麼增加遊手好閒的日子」也不為過。

我認為這也可以說是「留白法則」。這個法則是指「留有空白,就能用新事物去填滿空白處」。看似理所當然,不過我曾經有過以下的經驗。

隨著公司人員增加,決定搬遷辦公室。新辦公室是六層樓的大樓,就算全員進駐,連二層樓都塞不滿。

原本我還在擔心「還有一半以上的空間都空著……」,但竟然很快就人滿為患,三年後又必須再搬一次。

有人認為「課題=理想-現實」

若「課題」是把空間塞滿,那麼當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清楚呈現在眼前,經營者和員工就會產生共同的意識,想要「努力把空間填滿」。不用我說,這裡指的當然是明確的目標(笑)。

就像這樣,留有空白,就能用新事物去填滿空白處。

另外,我們遷移到新的辦公室之後,也曾經因為公司併購瞬間增加幾十名員工。我從中學習到「小空白可以用小東西填滿,大空白則可以容納更大的東西」

我在其他方面,也體驗過「留白法則」。辦公室搬遷的例子屬於物理上的空間,另一個體驗則是時間的空白(閒暇)。

我剛跨入電商時,電商還處於發展初期階段,我的工作是支援賣家,讓他們把貨賣出去。然而,當時郵件行銷(Email Marketing)盛行,大家對於「能立刻把貨銷出去」的方法感到「驚豔」、趨之若鶩,根本沒有我用武之地,導致我沒事做(笑)。

那個時期,樂天的社長取得日本職業足球聯賽Vissel神戶隊的經營權,我也開始處理球隊的相關事宜。這個經驗儼然應證了「大空白則可以容納更大的東西」。

有了這樣的經歷,每當我有意「改變情勢」的時候,就會盡量在行事曆上留下大片的空白。實際上,由於騰出一大片空白,我才能獲得出版邀約、參與橫濱水手足球隊的工作等,多虧「留白法則」讓我有機會大展身手。

忙不過來的話,就努力製造空檔。
很閒=沒價值的人?「閒人」才是邁向「乘法」工作的精髓本文節錄自:《加減乘除工作術:複業時代,開創自我價值能力的關鍵》一書,仲山進也著,楊毓瑩譯,商周出版。


藥品專欄,早洩怎麼辦,男性攝護腺,陽痿怎麼辦,提高性能力,男女性心理,夫妻間生活,補腎保健,性愛技巧,外遇出軌,健康飲食
職場壓力造成陽痿早洩

使用 WordPress.com 設計專業網站
立即開始使用